今年以来,甘肃省人社厅积极构建“3支撑+6保障”就业帮扶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不低于去年,确保脱贫户中有输转意愿的劳动力应转尽转、稳定就业。
建立“三个支撑体系”
一是责任体系。树立“大就业”工作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止返贫和就业帮扶责任体系。制定责任分工和工作推进方案,整合力量,建立7个包抓组,分片包抓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建立了省人社厅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转移就业、乡村人才、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四个工作专班,紧盯关键任务、坚持整体联动、确保协同发力,统筹全省人社系统力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站好位、不缺位、有作为。
二是政策体系。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建立“1+N”政策体系,即1个全省人社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意见和若干个配套工作方案及管理办法。已经制定出台了就业帮扶、东西部劳务协作、职业技能提升、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扶贫车间转型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拟定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劳务品牌培育建设、返乡创业等政策文件,人社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作措施不断完善,确保帮扶措施不断、政策力度不减。
三是落实体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围绕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各市州、县区、乡镇逐级分解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人逐户推进任务落实。开展调研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改进。与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进信息共享和反馈。明确脱贫人口输转就业数据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为准,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基层人社、乡村振兴部门专人负责、联合办公、共同担责,有效提高劳务输转数据和东西部劳务协作数据的准确性。
优化“六项保障措施”
一是多措并举保输转就业。与16个劳务输入大省建立对接机制,与山东、天津、江苏等省份签署“一对一”合作协议,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和“春风行动”,帮助64万农民工稳岗就业。着力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通过项目建设及扶贫车间吸纳、新产业新业态拉动、返乡入乡创业带动、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实现稳定增收。截至8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4.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0.2%;创劳务收入100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
二是千方百计提职业技能。采取“嵌入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就业企业”的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深入推进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面向脱贫家庭子女、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创业培训,提升脱贫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务品牌培训,致力打造“兰州拉面师”“陇原妹”“陇原巧手”等劳务品牌“升级版”,以品牌促输转、稳岗位、占市场。截至8月底,全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64万人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5.5亿元。
三是积极有序促转型升级。与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持续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各市州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原则,转型发展一批、支持新建一批、有序退出一批。目前,全省2589个扶贫车间已有2033个向乡村就业工厂(乡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
四是持续用力优公共服务。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搭建全省统一、多方联动的网络招聘平台,与人社部“百日千万行动”主会场同步开展以线上为主的系列特色专场招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启动实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工作。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部署开展全省劳务中介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截至8月底,全省共组织招聘会2969场次(线上1639场次、线下1330场次),发布岗位信息109万个。
五是托底保障稳公益性岗位。按照“总量控制、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原则,科学合理设定与工资报酬相匹配的工作量,确保事有人干、人有事干。对退出岗位加强补聘工作,优先安置脱贫群众,帮助弱劳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及时对1809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补聘,帮助1767名弱劳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爱心理发员管理,组织实施爱心理发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六是落实政策缴养老保险。完善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帮扶政策,确保实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加强与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对接,强化信息数据共享,摸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和计划生育“两证户”等缴费困难群体人员底数,积极开展参保代缴工作。截至8月底,各县市区政府共为214.8万名低保对象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了养老保险费,代缴总金额2亿元。
内容来源:甘肃省人社厅
咨询电话
400-699-7800
咨询邮箱
news@blueseahr.cn
客服质量反馈邮箱
bs-qc@blueseah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