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 1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媒体中心 > 行业动态 
山西: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发布日期:2023-10-25     发布者:本站原创     浏览量:354

10月23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场发布会,同时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力争高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超65%


近年来,山西省高等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3所,在校生100万人,专任教师4.26万人。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建设学科3个,A类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8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含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37个。拥有两院院士6人。据初步统计,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经费占全省总数90%以上,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占总数60%以上,有效专利拥有量超过了全省的35%。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以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为抓手,为山西省加快推进“两个基本实现”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首先,将着力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坚决撤销100个左右低质错位学科专业,布局新增100个左右新兴急需学科专业,改革重塑100个左右面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力争高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占比达到65%以上,实现对山西省重大战略、重要产业、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其次是抓布局优化调整,着力增强高等教育适应力。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创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支持其他高校秉承“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增列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


而在抓内涵建设,着力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高等教育百亿工程3年投入100亿元,直指高校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立德树人、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科技创新、治理能力6个方面20项行动,重点支持学科专业、科技平台、人才团队等内涵发展要素,力争在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建设高校“保二争三”、建设学科“保三争五”目标。


与此同时,抓有组织科学研究,着力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实施基础研究领先制高计划,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重组3—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塑高校重大科研平台体系,布局一批省级重点科学与技术研发平台,推动高校将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实施高校学术团队建设计划,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组建创新团队,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


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46万余人


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提升就业质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从2018年至2022年,山西省实施“人人持证、技能山西”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五年来,全省11个市、117个县区、10多个厅局、50多家省属企业,900余家职业培训机构,共组织各类政府补贴性培训620万余人次,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46万余人,比2017年增加260万余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从2017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31.8%;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3万余人,比2017年增加65万余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近30%。山西省职业技能培训数量和新增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比均居全国各省前列。


未来,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加强院校评价机构开展毕业年度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遴选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协调人社部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和全国技术能手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技能大师工作室同业交流等名额分配方面予以倾斜;健全完善山西省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逐步完善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选拔和三晋技术能手评选、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等政策。


最后,坚持大赛引领,强化职业技能竞赛。2019年以来,连续组织四届全省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各市县、行业(企业)举办各类大赛平均50个以上;2021年8月,大同市承办了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培、以赛促训,全省建立起了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省级和行业竞赛为主体、省内竞赛与全国竞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内容来源:山西晚报


1543473341119959.png

咨询电话
400-699-7800

咨询邮箱
news@blueseahr.cn

客服质量反馈邮箱
bs-qc@blueseahr.cn